大悟

招商网

大悟招商网  >  大悟招商动态  >  萧春雷:客家,一个族群的诞生与觉醒

萧春雷:客家,一个族群的诞生与觉醒

| 招商动态 |2016-05-20

(萧按:近年来,三明地区集体加入客家,我的老家泰宁成了客家县,我也一夜之间“被客家人”。我的许多朋友都很迷惑,宁化诗人鬼叔中给我邮件,说我要表示个态度。我回信说自己人微言轻,我的态度根本不重要。现在想想,我还是应该声明一下:我并非客家人;据我的认知,三明地区只有宁化、清流和明溪三县是传统的客家区。

然而,这个话题还有复杂的一面,正如我这篇文章结尾所述:“客家并不仅仅是一种现实存在,在某种程度上,客家还是被学术、舆论、宣传建构出来的一个想象共同体,在不同的时空具有不同的含义。事实上,从一开 始,客家就是土客冲突背景下族群动员的产物,客家运动的规模、大小和持续时间,都取决于动员的能量。什么是客家?并非一个单纯的人类学问题,还要看谁在下 定义。从某种角度看,客家运动与客家研究相互缠绕,相互塑造。”

本文是我关于客家的一系列文章里较系统的一篇,发表于《华夏地理》2010年9月号别册。也许,可以给关注客家问题的朋友提供一点背景知识和思考方向。)

一个在赣闽粤边迁徙千年的沉默族群,两百年前在广东觉醒,开始影响中国。30年前,客家核心区闽西和赣南的居民还不知道自己是客家。如今,客家人几乎无所不在……

围绕赣闽粤边打转的移民

傍晚到达赣州。郁孤台重门深锁,八境台也掩紧了铁门。我只好出城墙北门,在龟角尾公园转悠。赣州古城宛如一个乌龟,东北角的这块地因此称龟角尾。章水和贡水,一左一右,绕城而来,汇合成浩荡的赣江,滔滔北上。广场中央的高台上置一巨鼎,旁书“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”。

暮色中,巨鼎与城墙上的八境台前后映照,勾勒出生动的轮廓。我还是先说八境台的故事吧。北宋虔州(今赣州)地方官孔宗瀚在此建台,绘《虔州八境图》遥请大诗人苏轼题诗。苏轼作诗八首并序,想当然写道:“东望七闽,南望五岭,览群山之参差,俯章贡之奔流,云烟出没,草木蕃丽,邑屋相望……”17年后苏轼流放岭南,路过赣州,竟得以亲临八境台,只是没看到自己的题诗。赣州士大夫解释说,他从前的题诗的确刻了石,被人拿走丢了,请他再次题字刻石。苏轼又作《八境图后序》叙述因由。

苏轼两次为八境台题字,石刻还是没有流传下来。赣州人未免太不认真。苏轼旋即仓皇南下,越梅岭,到达广东惠州。他深爱的侍妾朝云最后死在惠州。

那时还没有客家。历史有时需要遥望。苏轼不知道,他在赣州遇见的是一群客家先民,一场历时千年的客家移民运动已经拉开序幕。同样,这群客家先民也没想到,他们的后裔,日后将跋山涉水,穿过闽西和粤东的重重山岭,抵达惠州。龟角尾广场上的“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”,便是对这一事件的追认。

赣州是江西南部的中心城市,位于赣江上游,下属17县市。从地形看,赣南地区群山环抱,西有罗霄山余脉诸广山脉与湖南分隔,南部有大庾岭和九连山形成通达广东的屏障,东有武夷山脉与福建隔开,斜贯北境的于山山脉阻隔与赣中地区的交通;内部总体地形是南高北低,以丘陵和盆地为主,境内的河流从东西南三面汇入赣江,北上鄱阳湖。

赣南自然条件较差,又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,长期以来地旷人稀,散居着刀耕火种的苗瑶语族居民。唐代安史之乱后,才有汉族移民大量涌入。北宋王安石在《虔州学记》中不客气说:“虔州江南地最旷,大山长谷,荒翳险阻,交广闽越,铜盐之贩道所出入,椎埋盗夺鼓铸之奸,视天下为多。”唐宋时期的赣州,山深林密,烟瘴缭绕,还是江西最僻远和混乱的地区。

南北朝以后,中原地区的每次动乱引发一波移民南迁高潮。对于赣南地区来说,影响最大的是安史之乱和唐末五代之乱,从赣中赣北而来的移民,一批批穿越于山山脉,来到洪荒初开的赣南。兵荒马乱的年代有块世外桃源安身,已是十分侥幸。他们披荆斩棘,开辟田园,辛勤稼穑。当赣南开发得差不多的时候,移民们向东翻越武夷山脉,进入闽西。福建的开发本来就晚于江西,而闽西又是福建开发最晚的地区,有条件容纳移民。据学者研究,闽西接受移民的高潮稍晚于赣南,主要为唐末五代、两宋之际和宋末元初,移民主要来自赣南、赣中和闽北。经过两宋三百年的开发,闽西人满为患,部分移民顺汀江而下,进入粤东。宋元之际的战乱,更带来一个移民粤东的高潮。

理论上说,粤东开发成熟,新移民们将继续向南向西推进。如果这样,他们很可能消失在其他族群的汪洋大海里。然而在元末明初,因为战乱和瘟疫,赣南地区人口锐减,田地荒芜,引起闽西和粤东移民大规模回迁。1495年,明朝廷在赣州设南赣巡抚,管辖赣南、闽西、湘南和粤东北八府一州地区,赣闽粤边突然间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,这种状况持续到清初,前后达169年,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和整合。

我们回头望去,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:这批汉族移民及其后裔似乎围着赣南、闽西、粤东北这样一个封闭的山区打转,反复磨合,原先定居在该地区的苗瑶语族居民,也被他们同化殆尽。最后,赣闽粤边熔铸出一个方言和文化都相当独特的族群,就是后来所说的客家。

明末清初,赣闽粤边人口大量增长,被迫向粤中南、赣西北、浙西南等地突围,不免与世居当地的土著汉族居民发生冲突,晚来者被称为客人,客家。土著与客家的肢体冲突称土客械斗。客家这一称谓,最初来自于客家族群与其他族群混居的边缘地区。

石壁之谜:客家运动与理学

在客家迁徙史上,闽西宁化县的石壁具有特殊的意义。石壁现为宁化县西的一个镇,平野辽阔,土地肥沃。不远处,横亘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出现了一个低矮的豁口,叫站岭隘,把江西石城县与福建宁化县紧密连接在一起。历史上,众多赣州移民通过站岭隘,在石壁停留一阵,再南下长汀、上杭和粤东。

早期研究者多认为,宁化石壁是客家先民南迁的一个重要中转站。1912年英国传教士艮贝尔在所著《客家源流与迁移》一书中说:“岭东之客家,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者。”光绪《嘉应州志·丛说》也说:“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,大约以宁化为最高。所有戚友,询其先世,皆宁化石壁乡人。”黄遵宪之弟黄遵楷所撰《先兄公度事实述略》一文说:“嘉应一属,所自来者,皆出于汀州宁化石壁,征诸各姓,如出一辙。”1940年代,罗香林发表论文《宁化石壁村考》,亦称:“广东各姓谱乘,多载其上世以避黄巢之乱,曾寄居宁化石壁村葛藤坑,因而转徙各地。”

武夷山南段其实并不高,并且形成很多著名隘口,例如武平与会昌之间的火星岽,长汀与瑞金之间的桃源岽,沟通赣闽两地。毫无疑问,它们都曾经走过许多客家先民。有意思的是,为什么广东的客家谱牒都声称祖先在宁化石壁呆过?在客家人的迁徙记忆里,为什么石壁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?

部分学者认为,客方言形成于南宋时代的闽西,作为一个族群的客家也奠基于这一时期。宁化学者刘善群更认为:“石壁孕育了客家民系,孕育了第一代客家人。”据他的研究,客家主要姓氏中,有近200种,其祖先是宁化及其石壁人氏,或经过石壁播衍各地,并且这些石壁祖先,大多被尊为始祖、开基祖。

一个庞大的民系,孕育于如此小的一个子宫,的确匪夷所思。但是我相信,客家移民经过宁化时,一定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,使石壁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地名。去年夏天,我为写作《世族春秋——宁化姓氏宗祠》深入采访,终于有了一个答案。我在书中写道:“宁化对于客家运动的重要性,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过道、一处驿站、一个容器,它同时也注入了精神和价值。众所周知,客家是最重视中原文化正统的族群之一,这种执着,与闽学对于道统的坚持如出一辙。我相信,闽北诞生的朱子学说——即理学——的精神,正是通过闽西北的宁化,传递给了这些迁徙中的宗族。它们被一种共同信仰的价值团结起来,相互依存,凝聚为一个新族群。”

古汀州府八个客家县,大多属于汀江流域,只有宁化、清流和明溪属于闽江流域。汀江流向粤东,与梅江汇合后成为韩江,流经潮州入海。从地理上说,闽西汀江流域与粤东梅江流域同属于韩江水系,两地交往相当密切。闽江上游的宁化开发最早,汀州府设置之前,曾隶属于闽北建州,从地理和传统的角度看,它与闽北互动较多。南宋前期,朱熹师徒正在闽北各地倡导理学,声势浩大,如日中天。当江西客家先民进入宁化时,也有大量深受理学熏陶的闽北移民涌进宁化。翻检谱牒,我发现将近一半的宁化宗族来自闽北各县,而“南剑三先生”等理学家族与宁化渊源尤深。理学鼻祖杨时家族是从石壁迁往将乐县的,他的4世孙又迁回宁化;宁化开县功臣罗令纪是从沙县迁来的,与理学家罗从彦同宗;朱熹的老师李侗之子李信甫从南平迁居宁化。而许多客家的族谱,都有一篇伪托朱熹的谱序。

理学给客家移民运动打上了深深的烙印。客家人强烈的中原心态和正统观念,崇祀祖先、聚族而居、恪守礼教、重视教育、耕读为本、忠孝廉节等传统,均由此而来。朱熹是最重视祭祖的理学家,《家礼》曰:“君子将营宫室,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。”客家人建造宗祠也特别起劲,一个家族,往往有总祠、支祠、房派支祠等十几数十座,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宗祠体系,看气势恢宏的上杭李氏大宗祠,让我们感动于他们慎终追远的情怀。地形再不利,客家人也要按中轴线起造大厝,为的是取中,给祖先的神主牌留个最好的位置。圆形土楼众望所归的圆心,必定建造一个公共祖堂,好一起祭拜列祖列宗。

我觉得,石壁是一个符号,戳印在漫长的迁徙之路上,用以纪念一群乌合之众被一种共同价值打造成一个族群。这些衣衫褴褛的迁徙者因为有了精神归宿,变得容光焕发,百折不挠,无坚不摧。

后知后觉的闽赣客家

1815年,广东惠州的东莞、博罗发生过几次土客械斗,时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的徐旭曾因学生之邀,口述了一篇《丰湖杂记》,解释客家人为什么世居当地数百年仍称为“客人”。后世学者普遍认为,这是首篇论述客家的文献,标志着客家族群意识的诞生。

在此之前,客家人并不明白自己的来历,与其他族群冲突,总被污蔑为“匪”、“贼”,崇祯《东莞县志》称客家人为“獠”,看成野蛮民族,有人甚至给“客”字加上一个反犬旁。客家有识之士非常愤慨。徐旭曾是和平县人,进士,官至户部四川司、福建司主事,退休后曾先后掌教广州粤秀书院、惠州丰湖书院。他的《丰湖杂记》可以看成对这种污蔑的反驳:“今日之客人,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,忠义之后也。”

据徐旭曾的说法,宋帝南迁,客家先民举族随行,一边抵抗元兵,一边由赣而入闽、粤,患难余生,遂同居一地,休戚相关,因不与土人混居,故被称为客人。客人耕读为本,精于技击,女不缠足,习劳耐苦,语言风俗与中原颇通。他说:“客者对土而言。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,则土自土,客自客。土其所土,客吾所客,恐再千数百年,亦犹诸今日也。”

清代,广东嘉应州(今梅州)成为客家移民运动的中心。粤东山区分布着一系列与海岸线平行的斜向岭谷。兴(宁)梅(县)盆地南面,由闽西博平岭延伸而来的阴那山—莲花山系,将梅州与沿海潮汕平原隔开。潮汕平原早被福佬人开发成熟,对于许多客家人来说,汕头只是一个向台湾移民的口岸。兴梅盆地北面,还有两条平行于莲花山的斜向山脉——罗浮山脉和九连山脉。客家人口大量增长之后,从粤东北顺河谷往西南河源、惠州方向推进,部分移民清末已经来到深圳和香港,并散播到海外。

客家移民在广东迅速扩展,引发了许多土客冲突,导致族群动员和族群意识的凝聚。徐旭曾的悲观有一定道理。1860年前后,广东西路发生了更加惨烈的土客大械斗,死伤人数高达百万。事件平息后,广府人与客家人的战争延伸到笔端。同治《新会县志》、光绪《新宁县志》谩骂客家人为“匪”、“贼”。1905年出版的《广东乡土历史》教科书称:“广东种族有曰客家、福佬族,非粤种,亦非汉种。”客家文人奋起反击,纷纷著文论证自己非但是血统纯正的汉族,还特别优秀。1933年,兴宁人罗香林的《客家研究导论》开篇即说:“南部中国,有一种富有新兴气象、特殊精神、极其活跃有为的民系,一般人称他们‘客家’,他们自己也称‘客家’。他们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。”该书被公认为客家学开山之作。毋庸讳言,罗香林的研究也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。

客家一词,最初就是移民前线的广东叫出来的,指说梅州话的人群。那些置身于海外的客家人,依赖乡音,咸认梅州为本部,梅州因此被称为“世界客都”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客家研究局限于广东。上世纪80年代初,我的大学同学里有不少来自闽西永定、上杭、宁化的,从没有听他们自称客家。谈到客家,他们也撇得很干净,说那是广东梅县人。80年代末以后,客家热兴起,广东与海外客家人来闽西宁化寻祖,宁化人恍然大悟,才明白自己是客家。考虑到海外客家人有四五百万之众,有益于招商引资,宁化县乃大做客家文章,在石壁建客家公祠,宣传“客家祖地”;长汀县不甘示弱,自称“客家首府”。

族群意识的觉醒,最初发生在边缘和前锋地区,然后才向核心区反向蔓延。这是合乎逻辑的通例。赣南比闽西更后知后觉。据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万幼楠先生回忆:“20世纪80年代末期,客家文化热首先在广东、福建兴起。也就在那时,我知道了闽西、粤东、赣南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地,知道了我们乡下说的话原来就是客家话,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就是客家人。……从此,赣南人一夜之间‘易帜’为客家人。”作为客家南迁的第一站,赣州给自己的定位是“客家摇篮”。

一座围楼就是一个家族

有年正月,蒙蒙细雨,我在闽西永定的振成楼住过一夜。三楼,房间很小,有些潮湿,厕所在土楼外,所以天黑后就放个马桶在内圈廊道上。土楼内的住户大多数搬走了。深夜起来吸烟,一走动,廊道上的木楼板就发出响亮的咯吱声,还响起回声。四周静悄悄的,楼下祖堂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。土楼的大门都已关上,看不见星空,我像是安全地蜷缩在蛋壳里,或是子宫中。我在想,一群客家人,住在兵营式的一模一样的房间里,如何维护他们的隐私,发展他们的个性?始终处于战备状态的人民,生活是很艰苦的。

尽管永定土楼天下闻名,数量庞大,但我们不能把土楼完全当成客家民居,因为闽南人在南靖、华安建造的土楼同样精彩。土楼是闽西南最具特色的防御性民居,仿佛一座座有永久居民的碉堡,通常建成圆形或方形,外墙用生土夯筑,高达三四层,厚实坚固。在永定、平和寻找土楼的过程中,不时看见路边荒野立着几面孤零零的土墙,几乎完好无损,房屋的木构部分却荡然无存。

在赣州龙南,我看到另一种有永久居民的碉堡,叫围屋。因为多用砖石筑墙,不属于土楼。著名的关西新围建于清嘉庆年间,占地面积7426平方米,四面外墙高7米,四角各建一座高挑的角楼,构成一座精致而坚实的家族城堡。墙体无窗,只有一个个冷森的射击孔。围墙里面,容纳了一座完整九井十八厅(实为14个天井、18个厅堂)建筑,共199间房屋,包括了祠堂、花园、戏台、马厩、轿夫房等等。赣南围屋主要分布在紧邻闽粤边界的龙南、定南和全南,以及寻乌、安远、会昌、信丰的南部,多为二层,方形,附设角楼,防御能力不亚于土楼。上世纪30年代,国共两党在赣南大地上激战,古老的围屋意外经受了现代战争的考验。1931年底,红军彭德怀部九师攻打于都县马安乡的上宝围,4个多月攻破;1933年底,陈济棠部四十四师两个团围攻安远县镇岗乡尊三围,动用了飞机大炮,40天破围。

从赣南穿越连绵起伏的南岭,进入粤东兴宁盆地,风景殊异,荔枝正在挂果。公路上就可以看到,每个村子都有一座或数座围龙屋,被杂乱的新房簇拥着。通常,围龙屋的前方是一个半月形水塘,然后是空坪,一幢双堂两横正屋,后部是一排半圆形围屋,与水塘对称。一般来说,后面一排围屋要高于正屋,二者之间的半圆形空坪倾斜微凸,称为化胎或花胎,是风水要地。许多围龙屋已经人去楼空,破败倾圮,花胎生满青草。从侧门进坭陂镇的进士第(王侍卫屋),看门面并不大,在一位老人——屋主的后裔——引导下参观,才发现其大无比,是三堂八横建筑,占地面积达22000平方米,号称围龙屋之最。梅县也有许多围龙屋。南口镇侨乡村聚集了二三十座风格各异的围龙屋,仿佛一个小型博物馆。建于1904年的南华又庐相当精美,其山墙装饰,一看就是典型的南洋风格,屋后还有座小炮楼。

围龙屋也是注重防御功能的一种民居,正面少开窗或开小窗,数座横屋和围屋严实护卫正屋,个别还附设角楼。但总的来说,其防御性比土楼和围屋弱,居住起来更加舒适。

三种聚族而居的客家围楼——闽西土楼、赣南围屋、粤东围龙屋,不约而同出现在客家核心区,并且都具有准军事色彩,令人瞩目。据学者研究,这三种围楼出现的年代,不论实物还是文献,经得起科学检验的,均未早于明代中期。也就是说,它们大量出现于客家族群向外扩张的16世纪以后。围楼的主要分布地区,一是偏远山区,如赣州的“三南”地区,二是客家族群的边缘区,例如永定和深圳,可见它们是匪寇横行和土客冲突的产物。围龙屋可能由土楼或围屋演变而来,但很难判断围屋与土楼谁影响了谁。很有可能,它们都是直接取法于各地真正的军事建筑——官匪对峙修筑的碉堡山寨,结合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,加以改造而成的。一座围楼就是一个家族。

围楼只是客家民居里一股小小的支流。无论在赣南、闽西还是粤东北,客家民居的主流都是府第式建筑,称九井十八厅,或九厅十八井——井为天井,厅即堂,泛指天井和厅堂众多的大型民居。典型的九井十八厅建筑也是青砖灰瓦,中间为一栋包含前厅、中厅、后厅的正屋,两边再各建一排或两排横屋,称“三堂两横”式或“三堂四横”式,屋宇众多,等级分明,能够最好地满足客家人四世同堂的家族居住理想。

我怎么突然变成客家人

最后,你也许想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,什么是客家?换句话说,能不能通过一些明确的外部特征分辨客家与非客家?回答是不能。

客家学的开创者罗香林先生曾经主张:客家人来自南迁的中原士族,是血统最纯正的汉人。后世学者多不赞同这种观点。房学嘉先生出版于1994年的《客家源流探奥》,甚至主张一种相反的观点:客家人是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遗民混化的结果,并且主体是古越族人。这观点比较另类,和者寥寥。1997年,陈支平先生的《客家源流新论》通过大量排比客家与非客家的谱牒文献,得出结论说:客家人与南方非客家人的中原祖居地没有差别,南迁过程也大致相同,血统上并无明显区别。总的来说,学术界公认,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,并非种族概念。

在古代,识别客家也许更加容易,据说客家妇女不缠足,特别勤劳,但现在所有的妇女都不缠足了,这条标准排不上用场。也许,最简单的办法是把说客家方言的人定义为客家人。然而语言学家说,客方言与赣方言同出于原始赣语,二者同源异流,难解难分。另外,不要忘了畲族也说客方言。因此,判断谁是客家人,除了语言标准,还要考虑到居住区域、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等因素,一言难尽。

我的老家闽西北泰宁县,属于赣方言区,与闽西客家区宁化、清流、明溪相邻,语言相近,风俗相通。我查了一下罗香林先生1950年的著作《客家源流考》,该书估计海内外客家人2520万,全国共有33个纯客住县(广东15个、江西10个、福建8个)和144个非纯客住县,都没有泰宁县的名字。但是据上世纪90年代吴福文先生的《中国客家分布报告》,海内外客家人总数约6500万,其中国内约6100万,全国共有41个纯客县,220个非纯客县,泰宁被列入非纯客县。有意思的是,近年来客家区似乎又扩大了地盘,许多资料已经把泰宁称为纯客县了。

从前,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是客家人。现在,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客家人。

要解答这种疑惑,就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。我觉得,客家并不仅仅是一种现实存在,在某种程度上,客家还是被学术、舆论、宣传建构出来的一个想象共同体,在不同的时空具有不同的含义。事实上,从一开始,客家就是土客冲突背景下族群动员的产物,客家运动的规模、大小和持续时间,都取决于动员的能量。什么是客家?并非一个单纯的人类学问题,还要看谁在下定义。从某种角度看,客家运动与客家研究相互缠绕,相互塑造。

2010年7月20日

招商热线:400-151-2002
投资指南

大悟县 - 资源概况大悟县位于大别山脉西段,境内山峦起伏,丘陵密布,河流、溪涧穿插其间。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红安群,矿产资源丰富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。土壤多为黄棕壤,植被为落叶阔叶、常绿阔叶、针叶混交林。地势:西部北高南低;中部和... 更多

投资大悟
  • 工业用地

    工业用地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企业政策

    企业政策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厂房仓库

    厂房仓库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写字楼租售

    写字楼租售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资金扶持

    资金扶持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人才政策

    人才政策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进入小程序找园区
    友情链接:

    孝昌县招商引资招商网    孝南区招商引资招商网    应城市招商引资招商网    孝感产业扶持政策

    大悟土地出租出售     大悟厂房出租出售     大悟仓库出租出售     大悟写字楼出租出售

    大悟招商引资服务平台

    ×

    您好,园区招商专员为您解答园区招商政策、工业用地、厂房招商等园区招商信息,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?也可直接拨打400-151-2002,由专业招商人员为您解答!

    稍后再说

    马上咨询

    电话咨询
    400-151-2002

    客服咨询

  • 注册公司政策
  • 土地厂房咨询
  • 产业扶持咨询
  • 其他相关咨询